close

(先說,雖然沒有出門去玩,但是4天看5本,對我這種1本漫畫最少都要1小時的龜速讀者,當然是作弊來的;大部分的書都是比較輕薄短小的內容而已…)

 
《謀殺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MURDER》
作者:Jed Rubenfeld
譯者:李靜宜
出版:遠流 文學館Cosmos 2007.07.01初版一刷
 
  發現跟端午節的書單第一本的譯者一樣,所以拿這本做開場。
  可是《奇想之年》可親多了(請原諒我的淺薄)。其實我是小說的偏好者,但真心地比較喜歡《奇想之年》的散文雜記,不知道到底是因為性別一樣,所以比較容易感受到作者想要散發的情感;還是因為純然的情感比客觀觀察的故事情節容易讓人融入情感而感同身受,因而印象深刻;還是只是因為對心理學那一套不瞭解而已
 
  也因為最近讀完《姊姊的守護者》,所以把兩書以自己的方式做個小比較一下。先提一下,《謀殺的解析》這樣的書名不知道會不會引起某些方面的專業人士聯想到哪個很有名的書呢?把謀殺二字拿掉換上「夢」字…是的,這個是有名的佛洛伊德先生會出現的故事。
  真心而論,《謀》的故事還蠻有趣的,而且以一段不為人知、或是消失的歷史片段做發想而完成,可見作者本身在這一方面鑽研得夠深入(才能夠瞭解曾經有那麼一個片段)、而且加上自身有講故事的興趣及耐性,所以才會完成這一個為數四百多頁的故事。
  故事裡面有很大的篇幅總都提到專業的見解,雖然對於佛洛伊德先生理論我從來都只有應用其結論而無法信服其推論,也曾在閱讀的過程中,想要趁著以我比較能接受的小說形態試著去理解那些依舊偉大的理論,但最終還是承認自己沒有耐性而放棄(加上那一門忠烈的私生活如果真的誠如作者寫的70%以上的相似度的話,我想我這一輩子對佛先生的刻板印象是再也拿不掉了),不過如果純粹就推理小說來講的話,這故事應該還算蠻懸疑的,最後也是經過好幾個轉折才終於轉出幾個主要人物的內心衝突,作者真的是很用心地在鋪陳自己的第一本小說。只是我想,如果要這位專家學者型的作者把自己的第一本小說僅稍加部分的專業論述穿針引線,讓休閒級的讀者可以覺得那些理論更親近的話,恐怕這位學者又不樂於讓自己的作品過於淺顯了?
  《姊》書中也是不乏專業術語的出現,還有專業級的父母、專業級的病人,可是那些或然會出現的一些專有名詞,在個人認為並不會防礙一般讀者繼續讀下去的樂趣,雖然主要的病因可能讀者在讀完了故事之後還是不能很精準地說出來,但是我想大部分的讀者應該會同意那個病情是真的很嚴重,雖然同樣的病不一定就發生在你我周遭了,但是淺顯的描述卻真實地讓人產生同理心去感受。
  
  還有,穿插了歷史片段的小說當然不止作者一人,中外皆然,我還是只能很淺顯地想到金庸先生。想要為後人細(戲)說曾經的那歷史片刻,安排了不同故事題材的人物進去,產生了愛情(即使那是因為太久的相處而產生的錯覺)、職場(就多啦,譬如小人物立大功、狗眼看人低、還有與《捍衛戰警》衝突的危急中還是能見真情的…)、還有學術殿堂中被隱藏的勾心鬥角、彼此不服的描述…其實作者企圖心很強,但是在專業領帥的情況之下,這樣一本兼具專業及主流市場考量之下產生的作品,到底想在哪一方面成功?在哪哩方面真的成功?
 
  還是只是因為我是個太無聊的苛求讀者?
 
-------------------------------------

《繃帶俱樂部The Bandage Club》
作者:天童荒太
譯者:柳俊帆
出版:商周 2007.07初版

  很輕的一部小說。說輕是因為雖然這是一部有關受傷與療傷的故事,但是以一個成人從高中生的角度去想要對周遭人物、對社會療傷,雖然用的方法還蠻有創意的,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總覺得把事情看得很表面化(雖然日本人總善於把所有的負面情緒不隱藏到最後一次爆發出來不甘休的那種);雖然主述的故事總都帶著傷感的氣氛,但也總是很青春的感覺。加上穿插的十年之後的每個人大多過著如青春期所期望的生活時,所對當時的現況的敘述實在是太和樂而如意,真的讓人會為那些主人翁們年輕時對社會關懷的那份情操,覺得真的是太也熱血了。

-------------------------------------
 
《曖昧情書》
作者:袁瓊瓊
出版:INK 2007.07初版
 
  嗯…我對袁瓊瓊不熟,不太清楚到底算是哪一輩的作者(我的意思是像是張愛玲時代還是張曉風時代還是什麼張冠李戴時代…),也不太清楚到底她的作品比較多的是哪一方面的(文中好像還寫到她有寫劇本?),也不太清楚她的個人生活曾經發生了什麼樣的事…在這樣的狀況之下,讀她這一本作品雖然會有點摸不太著頭緒,但是總會覺得她有一點迷糊、有時也會展現智慧、但是總有好多好多感情不管是別人肯接收的或是自己一廂情願給的、還有與兒女間幾近朋友般的有趣互動,都會讓人覺得這個人整個就是個「人」,而不是被乾淨化掉的人物描寫、不是用旁觀的語氣說別人的故事,講得很活靈活現,不管是劇情還是好似夢囈般的詩句,這個人就是活生生地活在所呈現出來的文字中。
   
  後記:後來還聯想到她曾在新聞事件的浪頭中,寫了一篇《他人的愛情》,沒有袒護誰的立場,只是寫了一篇她眼中朋友一場愛戀的經過。很動人,很多情感就在她所說的很多動作或是話語中帶了出來,很深深愛戀過,現在讀來依然讓人不禁悸動。

-------------------------------------
 
《密密語》
作者:簡媜
出版:洪範 2006.08初版

  因為對《老師的12樣見面禮-一個小男孩的美國遊學誌》的印象太好了,所以在圖書館裡面隨便抄起這一本就帶回家了。
  這算詩集吧,各篇文字皆不多,讓人感覺很有文學底子的一個作家。
 
------------------------------------- 

《黑塔I 最後的槍客 The Tower: The Gunslinger》
作者:Stephen King
譯者:馮瓊儀
出版:皇冠 2007.08初版一刷
  
  黑塔共有七部曲,後續的譯印時程都排到明年底去了。時至今日,連《三張預言牌》也讀完了,強烈感覺兩部作品文字風格不一樣。
  
  雖然兩部作品同樣都讓人感覺槍客所處的荒涼環境及荒涼內心,不過感覺第一部曲總都是不可一世的槍客嘴裡斜叼著煙屁股,帶著強烈的情緒,一副誰也瞧不起的睥睨(還有很奇怪的,腳要外八字地斜著走…我會不會克林依斯.威特中毒太深啊…),帶著身上最好的良伴卻又孤獨地一路走天涯;然後,很明確地知道最終目的地是黑塔(雖然是目的是要完成什麼,我個人實在是看不出個所以然),不過還是摸不著頭緒這個槍客到底是正或邪(這是廢言,大部分的小說應該沒有人要幫邪人寫到七部曲吧),動不動還有美色當前讓人抗拒都不用就可以享受(跟年輕歌手賈斯汀一樣,有他出現的電影好像就一定要幫他帶到話,宣傳床上功夫一流的那種,這就是西方的年輕本色嗎?) 
 
  第二部故事開始之後,總都覺得主角好累好累好滄桑(這樣真的能活七部曲嗎?),那種大片荒陌中惟獨一人的孤立感不見了(雖然還是很荒涼的環境),主角除了想事情之外還開始跟其他人有互動,不管原因是什麼,也會去幫別人做打算、考慮別人的立場,開始玩起RGP起來了:要找足伙伴、找足裝備、提升好戰鬥力之後,準備要去打魔王了?

  華文世界有個總是發生奇蹟的武俠世界,對等於美國的恐怕是牛仔文化。中西文化皆然,將作者因時事所依託的世界、醜陋的爭奪、人性的險惡美麗…寄於想像中卻又好似存活過的世界中實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ndm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