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動殺人》taking lives
改編劇本
導演:D.J. Caruso
演員:安潔麗娜.裘莉(人骨拼圖) 伊森.霍克(震撼教育)
基佛.蘇德蘭(極光追殺令) 尚雨.果安格拉(巴黎野玫瑰)…
 
 愛,是什麼?
 大哉問,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可是我知道在不愛、沒有愛的狀況之下,各種不同形式的不愛或是沒有愛,會讓人也許是習慣孤單、也許改變心性變得乖離、也許是耽溺於不同的事物而模糊生活與生命的焦點、也許生命中不再有任何事物可以激起曾經閃亮的熱情、也許已經習慣了離經叛道的行為異於常人而已渾然不覺,像是本片的故事。
 在開始有記憶之後,一次又一次的不堪印象,所造成的心理衝擊,會影響一個生命如何去看待他的生命、如何去看待這個世界?
 當所有的生命經驗已經讓一個生命個體習慣以偏離的思維去處理他的生活的時候,為了能夠讓自己存活在異於他人思維的社會當中,所歷練出來的精明、迅速而靈敏的思考模式,在面對社會當中被教科書所訓練出來的“正常”精明幹練的時候,到底誰才是那個道高一尺?
 所以片名的taking lives拿取別人的性命、機動地只是想到就殺人,在常人的眼中是不可為之行為,在性格已經異於常人的想法當中,也許不僅只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而且還是很生活化的一件事,也只是非他族類所能容忍的一件平常事而已;全都只是因為心中的不被包容與包容他人。
 
 本片也是一個很好的偵探故事,只是最棒的精華不在於找出誰是兇手(反正美式電影裡面大部份的兇手也一定早就在畫面前面晃來晃去搶了很多的鏡頭,不需要花太多腦力猜)、也並不是找出兇手之後就故事完結了,而是當真正揭曉兇手之後,曾經那麼近距離的短兵相見,這時候才讓人憾於那樣的精密周延的冷靜(可惡);而在那個時候,愛看偵探小說的小說迷們,心中應該也有很多偵探小說曾經提出的兇手模式馬上就冒出在心頭吧…
 
 在法網恢恢疏而不漏的模式之下,再怎麼樣好像也該把兇手擒拿到手才符合社會正義。雖然故事的佈局不免令人有驚喜的意外,但是故事末半段落入制式化場面時,或多或少削弱了前半部故事的靈活度及正邪不分時的劇情張力,如果真的要挑剔故事的鋪陳,也許這就是一個弱點。
還有,幾位主要演員本份地地把角色的性格表現出來,加強了故事的說服力,不過大帥哥奧利佛.馬丁維茲亂選劇本挑了一個毛毛燥燥的小小角色,這樣,並無法為他的演藝生涯加分吧(怎麼會選這角色來演…)。
 
 說到底,本片還是一個心理學的好研究故事題材,可惜沒鑽研過、也沒有那個天份,也許該研究點心理學的東西、或是孫子兵法的東西,讓人可以在生活裡面與他人心理對恃的時候,可以把生命活的更精采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ndm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