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深入絕地THE DESCENT》&《噬血地鐵站Creep》...《稀人Marebito》

 感覺上列三片好像沒有什麼關連,但是觀看《深》片的後半段過程當中,個人一直一直不停地想到《噬》片。 
 只因那黑暗生活當中,在地上或爬行或不知為何(不見得純為了食物)猛烈攻擊的生物實在長得太像了...
 跟都是英國片有關嗎?英國人想像中的白子生物就長那樣?
 
 《噬》片與《稀》片是二輪電影中同一檔期的,同時觀看兩片的感覺並不很好,不斷的血腥與強迫吸收的力道讓人不禁略帶嫌惡地離開電影院(若是理智來看劇情的話,也許不免掛著一抹嘲笑一廂情願的觀感離開...)。
 雖然是不同的概念、不同的劇情、不同的詮釋、不同的國度,可是兩片裡面讓人產生驚懼之情的生物也長得有那麼點一樣(為什麼生長在光天化日之下的也要是被稀釋到慘白呢...),是想像中這樣的生物果然駭人還是其實只是片子的製作背景相同?
 
 wa ka li ma sen。
 
 雖然同樣是恐怖片,但是最初的出發點可能不太一樣。
 外國人的電影當中就很直接了當講完一個故事,不管是發生在深山裡面還是不小心錯過最後一班的地鐵(電影裡面的外國人果然冷漠,最後一班地鐵都不互相關心一下坐在一旁的路人),生活中任何的一個意外或是藐視自然或是不小心,就可能會去遇到不想遇到的意外,主角可能就都是那個始作蛹者。
 東方人當然也有直線思考的時候(如同外國人當然也有複雜心思的時候),《稀》片當中卻不是只是說了一個從深山叢林當中發現異物的過程與結果(岔題一下,這個異物的身材比例真是美好...),雖然劇情過程當中是一直試圖驚嚇觀眾,但是其實導演不過也只是想要跟觀眾討論到底人的恐懼當中,到底是恐懼些什麼?如果只是看到不曾或是很少看到的事物,真的有那麼好值得恐懼嗎?恐懼感之油然而生是因為視覺去告訴意識說「可能有什麼樣的後果」的想像而產生的嗎?
 我不知道,我也想知道導演或是其它觀眾的想法...
 
 雖然電影類型可以歸為同一類,但是各有各的劇情及概念創意,這也造就電影市場供給多多,而滿足不同思考方式的觀眾;醬也不錯。
..................................................................................
深入絕地:當真走在路上都不比做冒險活動安全,莎拉
     在車禍當中失去先生及女兒。為了「慶祝」
     莎拉的復原,其它五個姐妹在朱諾的號召之
     下,齊聚阿帕拉契山脈相陪征服波恩山洞。
     山洞裡面多的是陡峭的地形及原始的黑暗,
     可六個娘子軍一點都不輸鬚眉,擠過單人可
     過縫隙、攀岩、吊過山洞頂全都自己來(沒
     辦法,頭洗下去了總得洗完才大功告成);
     再好的姐妹也都只是人,是人就有不同個性
     不同想法不同私心,尤其當大難臨頭的時候
     人性的醜惡就容易直率地就跑出來了(災難
     片才要顯現人性的光輝)。那不曾離開過失
     女之痛(咦,那先生就真的不重要啦?)的
     莎拉將如何自處?
     片末還來個轉折(不然就變成鬼片了吧),
     算是導演愛玩吧。
     批ㄝ訴:《深》片的白子生物說不過去的是
     在黑暗生活當中怎麼可能只有失去視覺、嗅
     覺應該也會變靈敏吧,應該不是只有蝙蝠一
     般的進化方式吧。
噬血地鐵站:尋求續攤的凱特因趕不及搭便車就只好帶
     著大鈔想搭地鐵前往,不料坐在冷冷的地鐵
     的候車位上也這麼好睡到睡過頭,連最後一
     班地鐵都沒搭上,還被鎖了門,遇到了愛理
     不理的管理員又只能求助無門,在地鐵裡面
     居住的一對情侶及其小狗也自顧不暇;搭上
     突然來到的無人電車,又遇到更突如其來的
     熟人暴力,還看到已被殺害的駕駛先生。 
     在這樣的狀況之下,凱特要如何獨力面對這
     漫漫長夜、這深藏在數呎之下無人知(知的
     也掛了啊)的恐懼、或是真的藏有那份恐懼
     嗎?她能重見天日、再次體驗可以自由呼吸
     的美好嗎(廢話吧...)?
稀人:對不起,我不知道日本這樣的鄉野傳奇,所以並
   不知道那樣的故事描述是不是真的守有稀人的規
   矩(到現在我還是不知道什麼是稀人...白子嗎)
   但是人的恐懼到底是恐懼什麼,這件事倒是很值
   得我們再想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ndm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