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關時節,話忍不住多了起來,簡短的記下幾本從七月早就該還的幾本書(感謝圖書館的寬宏大量)。
1《聆聽父親》As one Family
作者:張大春
出版:時報文化 2003.12.25初八
這本還沒逾期,大概是父親節前開始讀的(從書架上拿下來的時候沒感覺,從抽屜裡拿出來讀的時候突然覺得也太巧了,在這樣的時節借了這樣一本書),艱忍地(?其實是不得已被我每天背進背出)陪著過了三個禮拜的苦難日子。本書順利地移轉我的注意力,當我在每天跟自己精神訓話不可以生病不可以作息不正常沒空也不可以胡思亂想的時節。
讀張先生的文字讓沉浮在說「別人」故事世界太久的我再度看到說起自身、自己家庭故事的文字,也是有這麼帶著古味兒、又說得活靈活現、讓人著迷忍不住再多花點時間破壞自己該有的作息的說法的,特別的是還是對著一個當時還在假想中的一個對象講的。
作者自承感情表現上是極度壓抑的一個人,可是書裡面那些前幾代的紀錄(感嘆,那樣的清晰有條理還說成可讀性很高的內容的功夫實在是太也考究了吧),除了留存在手邊的實體證據之外,那本該是要有多少感情在裡面才會有自發性地挖掘己身所從出歷史的行為?
在父親摔了一跤臥病在床之際,著磨了到底是寫下父親的生平還是添個小娃兒讓老人家開心最後發現還是清尿盆才是當務之急的那些時刻之後,寫功向來功力深厚的作者溫溫絮絮(這下子作者家鄉土話也算用上了?)對著想像中的血脈說了那些或重或輕撼動家庭各方勢力的曾經,那樣的溫情又飽滿,實在不是真薄情的一個人的語法。
不過有時候書寫文字的人確是有本事把情感放在沒有花心思讀就讀不出味道的文字後面的。讀不出其中的澎湃也沒關係,文字上讀得開心也很是讓人快意的一件事。
亂結尾:會認真讀書折口的這時候,突然發現「以上各書市面上均已斷版」
這樣的事……作者先生你有沒有太自我堅持…
圖片來源: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ReadingTimes/ProductPage.aspx?gp=productdetail&cid=mcai(SellItems)&id=AK0708
───────────────────────────────
2《我的老相好-「佐賀的超級阿嬤」特別劇場》
作者:島田洋七
譯者:陳寶蓮
發行:先覺出版 2008.12初
這本也沒逾期(到底是在澄清給誰看…)。解脫的那一個大熱天,別人還在低頭對著下午的對手努力苦讀,我在室內悠閒地攤開書來咻咻咻不客氣地讀了五章才好似終於甘願停止囂張地離開現場。
縱然看過電影,但是對作者的名字一點感覺也沒有(所以工作人員名單的字幕都是看假的了)。會從書架上拿下這一本當然是衝著副標來的,書和電影都曾經看過,要說是多爆笑的題材集結我是不這麼認為的,有著那些時代的想法拿到現在來看或多或少因為不合時宜的衝突性具有笑點,不過我想更多的是那些曾經因為時局的身不由己,卻可以因此留存在心中一輩子的苦樂兼有的回憶的紀念。
本書則是另外一種風情。誠如吳先生非常有親和力的推薦序裡面說的,書中說的是有一個擁有精采人生的朋友所發展的一段情誼,因為深度認識了那樣一個人,所以可以稍稍窺見可以把生活玩得那麼精采的方式,就算有時候意見相悖或是因為各人際遇不同所以可能彼此的人生軌道不免偏離了一點,總還是因著那些曾經的相知相惜而終究或有可能彼此再在人生的路程上相偕相伴下去。最後存留在心中的不只是一個讓人開心的緣份,還是一份讓人覺得交織得很美的情誼。
亂牽扯:對北野先生的印象大概是從《血與骨》建立的(花火也看過,但是混著手邊的雜事還有無法令人專心的廣告,實在沒能建立什麼正面印象…),雖然知道曾經是從漫才出身的,不過不知道原來他年輕的時候能夠應付那麼大量需要創新創意的好手,不過那部電影實在是看得讓人覺得想當場扳起椅子往銀幕上丟的那種情緒,所以猜想這個人的私領域應該也是亂暴的那種……看完本書以後對北野先生的印象該是有很大的翻轉:雖然真的曾經因為對狗仔隊的暴走而不得不遠走石垣島之類的偏遠地帶閃躲一陣子,不過畢竟是對媽媽非常孝順很聽媽媽話的好孩子;對於朋友也非常心有靈犀地不用言語自然就知道彼此的下一個動作;是個溫柔與鐵漢氣慨兼具的性情中人。
摘錄:
封面內:「以前,外婆告訴我『要在嚴厲的話語中發現溫柔。也要注意溫柔
話語裡的嚴厲。』最明白這句話的意義的,就是阿武。」
p.077:「你知道人生有山有谷這句話的真正意思嗎?谷底並不是壞地方。房
屋、河流都在谷底,動物也都住在谷底。比較起來,山頂上什麼都
沒有,不是能一直停留的地方。到了山頂,拍完紀念照就可以下來
了。然後,用谷底乾淨的水清洗身體,喝口清涼的水,再次挑戰高
山。」原來如此!我已經在山頂拍過紀念照,只要悠哉的走下來就
好。(你倒是說說明明就是講北野的一本書做啥摘錄佐賀阿嬤說的話…)
圖片來源:
http://www.anobii.com/books/%E6%88%91%E7%9A%84%E8%80%81%E7%9B%B8%E5%A5%BD/9789861341231/01dfc8d1c419e2c658/
───────────────────────────────
3《偵探研究A Study in Detective》
作者:詹宏志
出版:馬可孛羅文化 2009.3 初一
很喜歡這本書,從張大春和楊照的序文開始就喜歡,先是想起我那認真讀課外書的埋首,後是想起其實還是一直很喜歡的偵探類型的題材;最棒的是由著一直很喜歡其親和又有力的筆觸、還對那樣類型題材深有研究的作者寫的。
本書分為三篇。
先寫真實與想像。內文有十一篇,大多是以響噹噹的名書書名為發端,然後牽出更多的好奇、更多的名書;有點感覺像漫談,卻實在是有很多的熱情很多的時間很多的精力投注下去才能串出那麼多的融會貫通,最重要的是筆調很有趣讓人忍不住一探究竟到底下一段要講些什麼更多的奇事。(原來堅強淑女偵探社也在名書的名單中啊,忍不住再借來複習一次的念頭)
然後是訪問記。一是作者為了開謀殺專門店多少是為了製造點話題而到牛津去訪問Colin Dexter(聾子+華格納專家,真的是很有趣的組合;45歲才出版第一部作品;p.113:「別忘了這裡是牛津大學的所在地,每個人心中都有幾個想殺的人。」,歡迎光臨這與俗世接觸時不免讓人覺得困窘與無用的學術夢幻尖塔。)一是多年後為了推出其作品集而再度是為了創造話題性而出訪的土屋隆夫(50年寫13本…88歲的作家應以:「我現在比較快了。」(p.127)也是個創作力不斷的可愛作家)。
最後正格是偵探研究。說了感情生活(6)、駐在城市(6)、心智結構(6)、職業世界(6)、福爾摩斯的帳單(3)(對Sherlock不熟,但是原來是因為感情是會干擾「高度靈敏的思考機器」運作所以「於女色上不十分要緊」;還有其它與了解犯罪無關的知識便毫不客氣就可以一無所知;然後還可以很神奇地不太講酬勞的事但是一生可以過得無憂無慮出門還可以隨手便招當時的馬車小黃的生活方式,實在是太有神秘感,讓作者這樣的大忙人還可以分門別類寫成這麼多的研究。不過那樣的方式畢竟是有點不食人間煙火的味道,實在不是之後演進的各種具有專業或只是兼著警界或是徵信社性質的後進可以過的生活)。普通只是好奇尋求不同題材的讀者如我輩,這樣的深入淺出已經夠讓人覺得太也系統化的眼花撩亂了;不知道深諳其道的讀者是否覺得過癮。
頁面也控制得很棒(怎麼做到的?),一篇大抵講來都有個六頁,很多篇都停在最後一頁的最後一行;很多時候故事講得正精采了(作者也知道自己講得引人入勝而調皮地)卻(剛好)控制停在「下次再說」的那個片刻,真是令人無奈卻又停止不了必要的翻頁啊。
該要做好時間控制的一段期間,我有一大堆超支的時間花在這上面……但是這樣愉悅的閱讀經驗實在很值得。
圖片來源:
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130751847472
───────────────────────────────
4《妳離開 以後》De weduwnaar
作者:Ray Kluun 瑞.科倫 1964
譯者:陳岳辰
出版:商周出版 2009.2.26 初一
續集與前書是兩種不同的風情。
我喜歡前書每篇篇首先來段哲言或是哪裡來的歌詞,不管是否讀得懂其中的關連;印象中每一篇內容份量不是太多,很容易就可以停住所以很容易讀,情緒的分離或承接也不是太大的問題。或許也是因為篇首的那些文句,讓人覺得取材很多覺得內容很豐富(雖然除了U2還有Springsteen之外都沒什麼印象了…);還有雖然書中死亡是必到事件,但是實在好奇那位對婚姻算不上忠誠但是感覺是個精力旺盛而有趣的男主角心意到底最後會怎麼發展,不無也許彼此相議同意可以放手離開的可能性、還有揣測到底是否離開等等的亂猜測,對我來說是一次新奇的閱讀經驗。
本次書中分為三篇「史丹」、「史丹、璐娜、玫瑰」、「史丹與玫瑰」。這次男主角在卡門過世之後與玫瑰餘情未了,而且遊戲人生的行為變本加厲,為人生找樂子的藥愈下愈猛、愈下愈青春,即使他自認為還堅守著當初「我會好好照顧妳的(?)女兒」的承諾。本書就是以這樣的調性為基調而發展的故事。
因為這樣的調性實在太明確了,加以留在身邊的是一個不免有時會出茶包卻實在是可愛得不得了的小女兒,所以結局的必然性是可預期的,故事的發展會是如何才比較讓人好奇。選擇離開會干擾思考的眾人與親親女兒花了一段時間甘苦共存不離不棄獨處這樣的一條路當然也是一個方式,不過不知道是翻譯的關係還是這實在不是作者的強項,感覺是很簡單而明確意旨的東西打散了用好多好多文字還有情緒去堆疊,有感覺很感官刺激的畫面是沒錯,更多的卻是略顯扁平較沒有情感的描寫;連最後的終於打通任督二脈讓身心思考一致的那個點也只是天外飛來的靈感夢到而打通的(喔,如果要說是因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而突然轉大人夢到的也可以),感覺說服力弱了很多。
這是之所以讀完了很久以後實在沒有太大動力覺得應寫文推薦的主要原因。
亂牽扯:推薦序的「愛,敢不敢」,有沒有太狗血?故事散了點就有需要下
這麼重口味吸引讀者入內一探究竟的標題嗎…
圖片來源:
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118561844874
───────────────────────────────
5《最後理論The Final Theory》Einstein’s last Secret, Mankind’s Only Hope
作者:Mark Alpert 馬克.艾伯特
譯者:張兵一
審定:張元翰
出版:奇幻基地(城邦) 2008.12.5 初38(是都學術界的人在買的嗎…)
統一場論。
門外漢不知道這個理論,所以純看熱鬧的。
就看熱鬧的這個立場覺得此書實在太偏學術界了,專有名詞滿天飛,以致於有感故事的發展實在太慢了(但是其實主要的故事也只發生在短短的幾個白晝與黑夜而已;地理位置在飆車來來去去之間發展得幅員就算蠻廣的)。
再怎麼強悍堅守崗位忠心為國的,在國家不需要你的時候都嘛可以不用客氣一腳就把你踢開的(不管電影或是書,常常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悲情,一定要這麼不相信自己的國家嗎…)
可以把國安局還有FBI都牽扯下來實在讓人覺得這個理論真的有很厲害的感覺。
血脈一路追溯上去還牽扯得到愛因斯坦老人家不知道他是否會意外自己的血脈原來也可以這樣發展的。
有一種把秘密交給自閉症的人好像就可以百密無一疏的感覺(誤)。
野心太大只有先趨才能一眼看破其夭鬼兼小心的行徑,實在沒有辦法讓後世可以尊為好好學者的。
不知道為什麼,那個被僱來幫神秘電話出任務的俄籍殺手有達文西密碼裡面那個淡髮色殺手的連想(再誤)。
圖片來源:
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131381792889
───────────────────────────────
6《我愛路西法》
作者:蝴蝶
出版:春光 2009.5.26 初
約莫是十年前的事了吧,剛迷上網路,也很愛看網路文章,那時候最紅的該是痞子先生,還知道了個病名叫做紅斑性狼瘡;然後再讀個幾本,覺得公式性未免也太強,隨著幾年後自己的網路熱退燒後便漸漸地也不讀了。
重拾起捧書而讀之道後,曾經也再讀過痞子先生、藤井先生、刀先生的幾本書,就幾本書而已之後也沒有動力想要深究其作品集,本書也是借來看看到底是不是耐性不足還是磁場不合…(讀的過程中一直看著書頁心想:不是已經講完了嗎,為什麼還有那麼多頁;或是,還有那麼多頁,還有什麼可以講的啦…)
感想1:我當然知道作者可能也是讀了很多大家的作品然後可以集結成不同
的題材寫出感覺上是有趣的作品;不過個人還是覺得與其要從這樣
的書中找點什麼發人啟思的想法,還不如親自對既有的大家花功夫
,這樣對自己的思考才比較有幫助…
感想2:雖然數量不多,不過個人很慶幸在年少認真讀閒書的時代讀的是衛
斯里(雖然長大後好像沒什麼耐性再跟他磨下去了)、金庸、克莉
斯蒂還有走了少少的強說愁的文藝小子路線
圖片來源:
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139301864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