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我願意為妳朗讀》Der Vorleser
作者:徐林克Bernhard Schlink
譯者:張寧恩
出版:皇冠文化2009.04初九(原著出版1995)
電影《為愛朗讀》The Reader
導演:Stephen Daldry史帝芬.戴爾卓《時時刻刻》《舞動人生》
演員:Kate Winslet、Ralph Fiennes、David Kross
甲上
很喜歡電影裡面安靜平和的動作中,其實感情暗潮洶湧的那種感覺。很多情緒沒說出口或是說不出口或是該到哪裡讓人忍不住費疑猜,神經大條又好奇心無比大的人既然有緣借到此書,可以一探究竟也算是得償心願。
書中分成三章,主要是從主人翁的立場還有年代去看整個事件。
少年麥克15歲的時候遇到36歲的漢娜,從一個向來無所不包的滿滿母愛家庭裡的被照顧身份轉成自以為被成人的情愛包覆著的開始獨立思考者。他在家人不知情的狀況下投入大量的精力、投入大量的情感,開始會為那樣的情感培養做一些計畫,或許是為了快樂、為了留下美好的記憶,但是主要可以說是以愛為名不自主就會去做的事。於是,在愛裡面,他在心智上及生理上慢慢地成熟了,就算在那樣的年紀之下壓根沒去想過什麼所謂的未來,不過他在周遭的人事物裡面漸漸地可以自以為是地悠遊自得了,但是其實他生活的重心卻是他無法說出口、無法親口承認的一個秘密。
是因為那是一個連自己也無法面對承認而終究成為的秘密或是那是一個秘密而無法承受的承認?在那樣的秘密還有那樣的無法承認之下,到底是誰受了傷?
1965年,23歲的青年麥克還在學校唸書,課程中有個對集中營有研究的老師把課程拉到法庭裡面去旁聽,他看見了漢娜,從僅有那麼一次的眼光角度來看,感覺漢娜應該也知道自己在同一個法庭上。庭裡面的言語揭示出漢娜曾經參與的戰爭時期極不人道的一些行徑。大部分時間其實她並沒有所謂的為自己的立場卑微的承認或是奮力地爭辯,在事態好像還沒有被論定的時候她更多的是「不然在那樣的狀況之下還有什麼更好的解決辦法」的回應;感覺好像很理所當然,但卻不是在那一個法庭裡面會被主審者、旁聽者等等所容許的態度。在那些言語攻防戰之中,青年終於大悟原來曾經的一些無法解釋的激烈反應或是若無其事。她因為著那一直不肯承認的原因而擔下所有的指責;他會因為那樣的大悟而可以使上什麼助力?又有誰可以幫助他釐清那些對他來講還是霧茫茫的對人生的不解?
曾經不知道自己如何回家、隔天之後要如何下床、繼續學業、找一份事業、娶妻生子繼續過日子的麥克,已經成為是個離了婚、有個小孩、有份工作的壯年,在生活還有情感上又孤獨了起來之後,他讀書。一段茫盲讀了不太知其味的時間之後,他朗讀書;只是不同於少年時代的被要求並享受在朗讀過程中因而產生的親密感,他自發性地開始讀了起來、錄了那樣的過程,然後寄給他所知道的最需要的人。或許是為了終於讀得下書的那份安定感,也或許是因為與少年時期的那些經歷連結之下所產生的情感吧,他不間斷地唸了不同作者不同類型的好多作品,沒有想過收到物件的另一方會有怎麼樣的回應,就這麼不斷地唸了十幾年;即使意外地居然收到她如同小孩般卻執著用力筆跡而仍具有嚴謹之美的隻字片語,仍然不間斷地做著單方的播放。
隨著她得來不易的假釋,他應著關愛漢娜的主事者的要求辦了一些協助她社會化的一些措施,卻一直沒有意願現身地直到前一個星期才終於去見她一面。那些認為世事就是如此而沒有被正當宣洩過的情感會在曾經大概是相愛過的兩個人身上產生些什麼效應呢?
不知道是跟作者完成著作的年代有關或是書中主人翁年份有關還是跟譯者有關,同樣是講跨了好長年代的兩本書裡面,《歸鄉》主人翁的情感很是獨立自主而冷冽,一旦從長長的旅程裡面終於覺悟人生重點要放在哪裡的時候,或許日子仍歸平凡且平淡,但是人生也許慢慢地終於有被暖起來的溫度;本書的主人翁在走了那麼長的一段旅程之後,從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知道自己在被莫名的對待之後的感覺、然後無法從旁人身上得到自己應該獨立思考出來的人生問題的解釋,到終於可以放下那些自己也無法解釋的行為的階段,情感雖然仍然有冰冷感卻是容易讀得懂的,行為雖然仍是內斂的但比較是容易被理解的。
比起前書來說,是比較容易讀的書,雖然裡面的歷史背景是無奈的沉重。
不過就算是比較容易讀的書,裡面仍然有我從前書裡面對作者所認知的思考性很重的比例。雖然本書裡面情節的流轉佔了比較多的篇幅而更具有故事性,不過其中因為不同事件的發生,而讓主人翁在不同的時空裡有對人生的不同議題的思考、因著思考而產生的容易理解的名言錦句也更多,是個讓人很想買下來的書。在後面筆記的地方僅記下有此感想之後的幾個段落。
電影在很多時空中流轉置換中發展情節,並不紊亂,反而讓情緒慢慢地加溫了之後,然後再慢慢地趨於回穩。那些曾經被實現的欣喜若狂或是平實之中其實沒有攙加了情感的日常行為或是又被挑起的那些無法理解的恩怨情仇,在(電影裡)最終還是知道了原因,痛哭把那些曾經的委屈、自以為的被遺棄、或許還攙雜了幾許被遺棄之下的恨意給解放出來知道人生不過就是怎麼一回事之後,那才是更可以面對自己好好繼續使用人生的轉戾點。
筆記:
1澎湃洶湧卻不知道人情世故而自我行事不知如何正確對待的少年
2深埋在冷靜表面下的只是依著自己的個性而不真正在意他人想法的行事
3成年後的很多具有自主性的行為,原來是來自於少年時期的那份以為是
被冷漠對待的將感情冰封
4「我知道我的問題脫離了今天的主題。這個問題完全跟道德討論無關。
我需要的,就是自己做個決定…『我不能說很遺憾幫不上你。我的意思
是,你是拿我當作哲學家來找我談。身為你的父親,我覺得沒法幫助我
的孩子是無法忍受的事。』」(p.128)
5「不過,儘管實際上不是我趕走她,但這並沒有改變我背叛了她的事實
。所以我依然是有罪的。如果一個人不能因為背叛一個罪犯而有罪,那
我就應該為了愛上一名罪犯而有罪。」(p.120)
6「『我一直覺得反正沒人了解我,沒人知道我是誰,我做這些與那些事
情的原因何在。你知道,在沒人了解你的時候,也就沒人會要你負責了
,連法庭也不能要我負責。但是死者可以,他們瞭解。他們甚至不需要
在場,但是假如他們在場,就會更瞭解』…你可以藉著把人擱在一個位
置,將他們趕走。」(p.171)
圖片來源:
http://www.anobii.com/books/0184d1d4645a9d123a/
http://tw.movie.yahoo.com/movieinfo_main.html/id=2918
http://www.truemovie.com/2008moviedata/Reader.htm